2026(第十九届)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
AUTO CHINA 2026-BEIJING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EXHIBITION
2026年4月24日-5月3日
中国国际展览中心、首都国际会展中心
展示国内外汽车行业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趋势
参展热线
400-816-1280
1. 欧盟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实施倒计时
2025年1月起,欧盟要求动力电池中至少15%的锂、镍、钴需来自本土或自贸协定国,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呈现两极分化:
头部企业技术突围:宁德时代与葡萄牙锂矿商Lusorecursos合资建设欧洲首座“零碳锂盐厂”,通过绿电制氢工艺满足欧盟碳足迹追溯要求,2025年产能规划达8万吨氢氧化锂;
中小企业迂回布局:湖南某正极材料企业借道摩洛哥自贸区,将中国产前驱体与摩洛哥磷酸铁混合加工,规避欧盟原产地限制,成本增加9%但关税降低37%。
2. 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的“本土化”绞杀
2024年Q3数据显示,中国对美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同比下滑42%,但墨西哥中资企业出口额激增278%,关键战术包括:
技术“寄生式”出海:德赛西威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拆分为“硬件模块(墨西哥组装)+软件服务(中国远程授权)”,绕开IRA对“实体清单企业”的限制;
设备租赁模式:安徽某压铸企业向墨西哥工厂出租8000T超大型压铸机,收取加工费而非直接出口成品,规避美国对“中国制造”铝制车体的反倾销税。
1. 智能驾驶专利丛林突破
面对Mobileye、英伟达在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的专利封锁,中国企业采取三大破局路径:
功能等效设计:地平线征程6芯片通过异步计算架构实现与Orin X同等算力(254TOPS),但绕开7项关键专利,开发成本增加23%但授权费减少85%;
开源生态构建:华为推出MDC生态联盟,向全球开发者开放22种传感器接口协议,累计吸引430家合作伙伴,形成对AUTOSAR标准的替代压力;
标准捆绑策略:亿咖通联合马来西亚宝腾汽车,将自主座舱系统纳入东盟右舵车技术规范,强制预装率达60%。
2. 检测认证体系争夺
中国检测机构正打破欧美“技术铁幕”:
极限环境测试:中汽研建成-50℃至85℃全气候实验室,发布电动车低温续航衰减评价规程(CATARC-LTP),德国TÜV已采用该标准评估中国出口车型;
数据主权博弈:宁德时代拒绝向美国UL机构开放电池实时运行数据,转而与新加坡PSB合作建立“数据黑箱”认证模式,仅输出脱敏后的安全评估报告。
1. 东南亚市场的“巷战”
印尼政府要求2025年电动车本地化率超40%,中国企业应对方案:
产业链垂直整合:国轩高科在爪哇岛建立“镍矿-前驱体-电池”一体化基地,镍钴锰回收率达98%,度电成本降至0.35元;
宗教文化适配:上汽通用五菱推出右舵版宏光MINI EV,方向盘皮革改用清真认证材料,月销量突破3000台。
2. 非洲市场的“降维打击”
撒哈拉以南非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足0.3%,但中国零部件企业已布下重兵:
油改电套件模式:浙江企业开发通用型电机+控制器套件,可将燃油车改造为电动车,改造费用仅2500美元,较新车价格低80%;
光伏充电生态:比亚迪联合华为在肯尼亚推广“光伏车棚+储能电池+充电桩”组合方案,解决电网不稳定痛点,日均可支持200台车充电。